我院举办2020年校庆学术报告会

      10月14日下午,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校庆学术报告会在理科大楼A416室举行。我院余南平教授,汪诗明教授,曲文轶教授,王海燕副研究员,孙溯源副研究员,孙大权副研究员,博士后崔珩、宋羽竹,先后在线下和线上进行了主题发言。本次报告会由院长助理阎德学副研究员主持,全院40余名师生参加。在场师生讨论热烈,就当下国际关系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分析。

 

国关院2020年校庆学术报告会

      我院博士后崔珩首先作了“2024议程下俄罗斯政党政治的发展与前景”的主题发言。首先观察修宪背景下俄罗斯政党政治的调整,杜马的产生方式不变,任免能力增强;工作机制方面权力增强,人事组织方面权力不变。“统俄党”为中心的支配型政党模式依然延续,但不足以延续到后普京时代。同时,他指出俄罗斯政党政治体系存在的问题:第一,政党政治与决策脱节导致俄罗斯政治体系缺乏弹性;第二,政治谱系的多样性缺失;第三,政治体系活力来源的缺失,影响政治行政循环效率。在结论部分,他认为:俄罗斯将继续保持总统制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而非向议会制共和国调整;统俄党需要改革;2021年杜马竞争将非常激烈。

崔珩博士发言

      曲文轶教授的发言围绕热点话题“俄罗斯视角下的新冠大流行:中国角色、中美竞争及俄罗斯的选择”。通过查阅疫情期间俄罗斯权威媒体和智库公开发表的文章,提取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俄罗斯对疫情中中国角色的看法,俄媒对中国在较短时间控制住疫情普遍给予了肯定。第二是对新冠大背景下中美竞争的看法,俄专家认为疫情凸显了中美两国在国内治理与全球领导力方面的差异,中国走强美国变弱的趋势进一步强化,世界将面临“新两极化”的风险。第三是在中美竞争背景下俄罗斯人的选择,俄政治精英们普遍反对俄罗斯在中美对抗中明确选边站队,主张保持中立,以灵活的外交谋取利益,并避免大国冲突风险。

 

曲文轶教授发言

      我院博士后宋羽竹的发言以“质疑战争,以命运之名——电影<八佰>与俄罗斯战争文学”为主题。认为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相戚的时刻,战争是最无法回避的一个主题。热门电影《八佰》描绘战争的场景,以多个视角展现的不仅是国际关系的缩影,更是人际、民族关系的缩影。将该电影联系到俄战争文学作品《我的中尉》所展现的战壕真实派,延伸出有学者对于战争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战争怎样让人成为战士;二是反思战争,怎样看到“战士”中的“人”,以及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人类命运的关系问题。最后,她认为减少或避免战争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建构人类共同的叙事。

 

宋羽竹博士发言

      孙溯源副研究员的发言主题为“美国中东政策演变后的能源革命”。首先,她梳理了自老布什、克林顿到小布什政府时期的美国中东政策,进而指出美国一直想改变被能源绑架的中东政策这一变化。2009年奥巴马执政后虽然掀起了页岩油革命,使得美国从油气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但其仍固守原来的中东政策。特朗普上台后在国际和国内层面适时地调整了能源政策,旨在适应变化着的国家战略需要和安全需求,不能再让中东安全绑架能源政策。其次,通过以上分析,她认为:美国不再愿意扮演一个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角色,而是要盟友和新兴国家分摊责任。最后,她在结论中指出,奥巴马时期的能源革命是物理上的,特朗普时期的能源革命才是战略上的。美国的能源革命不是增强或式微的问题,美国依然掌握核心权力,美元依然是唯一的石油交易计价货币,且美国依然有足够强力的政治和军事手段来制裁其他国家。

孙溯源副研究员发言

      阎德学副研究员的发言主题为“《诗经》中的外交与国际关系论析”。首先问题的提出是关于西周时期有无“外交”“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争论。其次,本着论从史出的原则,以《诗经》的文本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从政治学的外交与国际关系视角解读。《诗经》中最早反映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最初的交互范围是“天下”,最初的政治行为体主要是“方国”。天下体系(文明共同体)则把世界看作一个完整的政治单位。那么春秋时期中国是否存在“国际公法”?阎老师提出国际公法基于自然法或国际道德,即西周春秋时期,凡在国际交往中符合礼、信、敬、义等原则,即合乎国际公法,反之就是违背。最后,他提出将“诗礼赋咏”融入当代的国际关系之中。

 

阎德学副研究员发言

      汪诗明教授在线上作了题为“澳日潜艇项目的合作问题”的发言,提出了澳日关系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发展得非常快,已经形成了准同盟关系这一论断。在此基础之上,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在澳方的潜艇项目招标中败北,澳方意外地选择了法国。对此,他作出了三点解答:首先澳大利亚和日本并不因为美国的存在就可以达到“盟国”关系。选择法国既不用考虑地缘政治因素,又可以照顾到中国方面。第二,由于历史原因,二战时期日本曾轰炸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港,这段惨痛记忆对澳方而言绝对是短期内无法消除的。第三,潜艇在军事技术和国防安全领域都是最核心的议题。澳大利亚在进行军事装备技术升级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周边国家。基于以上三点,法国中标就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了”,而日本的意外正好也凸显了澳方的不意外。

      王海燕副研究员也通过线上视频方式作了题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数字丝绸之路路径研究”的发言。她首先介绍了数字经济的定义,并分析了中亚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特点:纷纷出台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不断发展,但经济数字化发展差异较大。然后,她详细论述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现状,认为两者合作存在良好基础,但面临中亚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治理规则和监管水平存在差异、数字人才不足、其他国家竞争带来的不确定性、投资环境复杂等问题。最后,她提出了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的四种路径选择:第一,共建数字基础设施,促进互联互通;第二,共同推进数字治理;第三,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合作;第四,加强数字人才培养合作。

      同样在线上作发言的还有余南平教授,发言主题是“中国面临的世界局势与研究重点”。首先,他指出了我国当下所面临的世界局势:全球化的驱动力、红利在下降,逆全球化的走势越来越明显,后疫情时代显现出区域化、本土化趋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美之间的产业链、技术链切割是必然要面对的,我们只能面对变局做得更好一点。因此,国际关系本身的研究范式要发生改变,要增加务实性,重视落地性、对策性、解决现实问题的研究。其次,在以上基础上,他认为目前中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有:第一,美国主导的对华战略中,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做什么事情。第二,怎么在全球化既有的价值链体系,以及美国的对华切割中,维护自身的安全,保障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位置。第三,周边国家的架构存在巨大的变数,他们的对华态度需要关注。全球价值链在后疫情时代的重构,意味着国家间关系的调整、国际关系的重塑,我们应当同时关注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同学们积极提问

      最后一位发言的我院韩籍教师孙大权副研究员,主要从历史维度对朝鲜战争的起源问题作了一番解读。此次校庆学术报告会,汇集了我院老师们关于国际关系热点和前沿问题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国际秩序、大国关系、亚太、中东、东北亚等地区问题,与会发言老师与听众进行了热烈讨论,充分体现了“理论争鸣,思想交锋”的学术氛围,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多维度、宽领域的学术盛筵。

 

撰稿:夏菁、滕惠伊、叶予民、郗晓东、杨艺华

核稿:王弘毅                                                  

摄影:叶予民、张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