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笛:这是马英九最后的毕业旅行

来源:观察者

转载链接:http://www.guancha.cn/wangxiaodi/2015_07_20_327374_s.shtml

 
王晓笛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研究生

   留给马英九的时间不多了。

   在这最后的时间里,小马哥抓紧开启了“毕业旅行”模式,从7月11日至18日,他率团出访中北美及加勒比海3个“友邦”,并将两次过境美国,期间还回母校哈佛大学做了场演讲,以及抱了下那棵比大腿还粗的树。

   在仔细分析这场“毕业旅行”之前,让我们先把时间调回到2012年1月14日,这一天,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共有689万张选票投给马英九,远高于蔡英文 的609万票。689这个数字被一场选举赋予了意义,它既是对马英九个人政绩的认定,也是民意信任的体现。然而时过境迁,这个对国民党而言充满荣耀的数 字,在台湾网络乡民的语境下,最终演变成为了一个对立的族群符号,它意味着蓝营以及一些无脑的选民,被689万张选票支持的马英九则自然而然变成了所谓的 “689选择”。不久前的台湾指标民调显示,有75.7%的民众对马英九的执政并不满意,这样的结果和当年那个迷倒万千少女的小马哥形象有着明显的落差。

   然而不久前,当马英九过境美国时,他在波士顿唐人街和中华会馆受到了高规格欢迎和礼遇,“‘总统’加油”之声不绝于耳,又让人为他在台湾人气的低迷感到疑 惑。这次被媒体称为是“毕业旅行”的“久扬专案”出访计划,少了点谢幕的凄凉,却多了不少印象深刻的温馨。现在的马英九,几乎就是见一面少一面的珍惜物 种。

   也许我们需要总结下这个被台湾人称作“笨蛋”的领导人,在他和他的看守当局即将走入历史之前,重新检点他的飞扬与落寞。

 

 

 

 

 

 

 

 

 

 

 

 

2012年,马英九再度“当选”,当时的台湾人民对他寄予厚望

   国际地位企稳,两岸经营最为突出

   如果我们将视角拉大到国际层面,在美国重返亚太和中国崛起的大环境下,东海和南海风波不断,整个东亚地区阴云密布。但在波澜之间,台湾海峡却保持着令人欣 喜的稳定,这个可能让中美直接对抗的地区,正在成为和平的典范。要维持这样一个局面十分不易,在淡江大学的一次兵棋推演中,笔者曾扮演马英九要在中美日各 方之间进行平衡,同时还要顶住反对党不断挖墙脚的压力,力保台湾的最大利益。仅仅是一次兵棋推演,就能感受到问题的棘手,现实中马英九背负的还要更多。

   当然台海和平与稳定的核心是一个良好的两岸关系,这离不开一个适合的两岸政策,而这也是马政府的最大功绩。在2008年之前,“九二共识”虽然已经存在, 但还不是一个政治基础。只是在马英九之后,它才从故纸堆里的内容转变为交往的现实。在这个基础上,两岸签订了ECFA,开放陆生、陆客来台,让393万人 次(2014年数据)受惠的台湾旅游正是在马英九任内推动实行的。

   更为重要的是,“九二共识”也为台湾自身打开了国际局面。虽然绿营人士仍然为台湾的国际孤儿状态忧心忡忡,但相比陈水扁时代的“烽火外交”,马英九不仅保 住了台湾仅有的22个“邦交国”,还提升了台湾的国际地位:台湾不仅以观察员身份加入世界卫生大会,还获得了140个国家和地区的免签待遇。只是这样的成 就,相比核四、食安等,并不能对台湾民众造成直接的影响,纵然各种简报和宣传中,这些政绩被描述的天花乱坠,但在普通乡民们看来,也只是权贵的游戏。

   同时因为九二共识“一个中国”的内涵,也让马英九在一个“天然独”的时代和世代中吃尽了苦头,服贸黑箱只是众多案例中的一个。台湾学者吴介民称“九二共 识”是最大的骗局,因为“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马英九自然不是统派,他坚持自己只是按照宪法做事,因为宪法的法理范围囊括了中国大陆。他呼吁社 会采用官方的做法,称呼对岸为“中国大陆”或“大陆”,但收效甚微,自由时报和三立等绿营媒体依旧我行我素,民众也习惯了将对岸称作为“中国”。大约70 年前,中共将“中华民国”政府赶到台湾,大约70年后,台湾社会即将把宪法和国号埋葬进“天色渐渐亮”(语出太阳花运动名曲《岛屿天光》)的反对声中。

   效率与公平: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拼经济也一直是两党施政的核心议题。尽管国民党和民进党同属政治光谱上的右派政党,但国民党比民进党更倾向自由化,民进党看上去也比国民党更关心中下层民 众利益。2008年马英九初登大宝,同年发生的那场经济危机也给他带来了雪上加霜的困境,台湾经济一度出现负增长。搭上大陆经济崛起的顺风车,并借由大陆 市场走向国际,是台湾最直接和便利的作法,这也是马英九特别重视和内地经济联系的现实考虑。一切政策制定为经济铺路,台湾要继续拥抱经济全球化。

   但是马英九或许忘记了,2008年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分配失衡。20世纪70年代,全球开始步入“新自由主义”时代,芝加哥学派资本自由流动、开放自 由市场的主张适应了全球化的要求,也给渴望经济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某种可遵从的模式。在这种经济为主导的思维下,效率被摆在优先地位,特别是面临着严 峻经济形势的台湾。

   在马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加强与大陆的经济整合,让台湾经济增长确实有了起色,执政期间几份漂亮的数据也让人眼前一亮。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伴随着一系 列的社会问题,经济增长红利并未惠及普通百姓,台北房价快速提升,增幅全球之冠,少子、工作贫穷等问题凸显,反映的是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台湾的情况并没 有因为效率优先、经济开放而产生实质上的好转,反而在台湾人看来有所倒退,台湾出现了一个被左翼称为“崩世代”的时代,执政党国民党自然被民粹主义者打成 “权贵代言人”。

   实际上,马英九执政近八年的时间里,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加速转变为实在的社会运动,运动的主体以对未来失去信心的青年为主,大埔事件、太阳花学运等等,不一 而足。如果说民主化时代的学运是为了民主诉求这样精神层面的要求,那么当下的台湾社会则是为了实在的现实利益。社会运动既培养了反对领袖,也冲击了国民党 和“中华民国”的法理基础。太阳花运动则是“反中”、反权贵、反自由化以及台独等各种矛盾的集大成。

   人们或许会苛责马英九无能,其实对他而言,是真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做为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自然不会出卖台湾人的利益,但他没有那样的大智慧,可以解 决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根本矛盾在那里,任何政策只是杯水车薪,何况台湾并不具备大陆那样的“国家能力”(福山认为良治社会离不开强大政府、法治和民 主问责),公权力的过度干预又会激起新的社会反弹。偏偏马英九又是一个想做“全民总统”的好好先生,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里外不是人,谁都讨不好。


马英九“访美”,与台湾“驻美”代表沈吕巡合抱大树

   “最后的中国人”?最后的国民党人?

   最近有媒体人评价马英九、洪秀柱是“最后的中国人”,这话有几分道理。据台湾政治大学的民调显示,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台湾人数量不足5%。20年的时间 里,统独议题一直绑架着台湾的政治生态,普通民众斗腻了,也厌倦了,“九合一选举”中,连胜文以“保卫中华民国”为口号,大败于以白色力量为口号的柯文 哲,已经说明了台湾民众政治取向的某种变化。

   当然,受制于台海形势,统独议题依然会是台湾的主要社会问题,但社会公义方面的议题也将会取得同等的讨论地位。“无论是谁,我们都是台湾人”,台湾选民逐 渐偏向中间,变得更关心家长里短,蓝绿合流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其实当2008年失去执政地位八年的国民党复归时,它已经面临一个绿营和民主全方位改造过的 台湾,这个新的社会崇尚民主,肯定自我。为了适应新的游戏规则,国民党只能顺应这个潮流,变成台湾的本土政党。其实民主化的开启,也开启了国民党本土化的 改造。但至少,现在的马英九仍然坚持“大中国”的姿态,这是对国民党基本教义和“中华民国”宪法的坚守,只是这样的坚守在台湾岛内似乎又有些格格不入。 2016年“总统大选”在即,一旦国民党大败,民进党将继续延续其对台湾社会的所谓“民主化”改造,国民党为赢回政权,痛定思痛后,也要抛弃虚头巴脑,开 始新一轮的改革,国民党的基本教义自然而然也会继续受到削弱,王金平这样左右逢源的人物也许会成为国民党的主流政治标杆。待到国民党再次回归执政地位,它 或许会继续坚持“九二共识”,但也只是安抚大陆的权宜之计,是新国民党内外平衡的政策产物,没人关心如何操作。

   如果没有外力的干预,这将是国民党的宿命,马英九也会成为国民党和大中国情结最后的殉道士。不久前,马政府宣布课纲微调,少量增添了中华民族主体意识,抗 议之声又起,并成为至今还未定案的社会议题。他的确为“大中国”做了努力,只是这个时代的确已经不再属于传统的国民党人。

   马英九终归不是乡民们口耳相传中的混世魔王,他不是青面獠牙,纵然他有死亡之握的设定技能(被马英九握过手的人大多随后遭遇了不幸,台湾人戏称为“死亡之 握”),但也只是戏言,他只是和你我一样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平心静气地讲,马英九是一位四平八稳,中规中矩的领导人,他并没有犯什么大错,但这反而就是他 的大错。他的不幸就在于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出任了一个纷繁复杂地区的领导人。他被学生扔书(高雄中山大学学生颜铭维因不满马英九两岸政策,向其扔书);被愤 怒的群众要求下跪(洪仲丘事件);他主持两岸关系,被批评为卖台;蓝绿恶斗,他无力调停,反而让自己陷入内讧(“九月政争”)。但作为“总统”,他只能去 默默承受,或许在人们即将遗忘他时,才会以一个心平气和的心态看待他八年来的功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