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与历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国际关系理论与历史

 

      学期:2012年秋季

      教师:刘擎,潘兴明

      课时:2学分;共12次课程,每次2.5小时

      时间:每周四下午1.30-4.00(9月6日-11月29日)

      地点: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A座4楼416

 

第一部分(6讲):国际关系理论

 

  1. 导论: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范式【9月6日】
  2. 古典现实主义:摩根索《国家间政治》【9月13日】
  3. 新现实主义: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9月20日】
  4. 新自由主义:基欧汉/奈《权力与相互依赖》【9月27日】
  5. 新制度主义:基欧汉《霸权之后》【10月11日】
  6. 建构主义: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10月18日】

 

阅读书目

综述

      多尔蒂、普法尔兹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主要流派代表作

 

  1. 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海南出版社,2008)

      【重点阅读:前言,第1-7章】

  1. 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重点阅读:前言,第1-6章】

  1. 基欧汉、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重点阅读:前言,第1-3章】

  1. 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重点阅读:前言,第1-7章】

  1. 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重点阅读:前言,第1-6章】

 

第二部分(5讲):国际关系史

 

第一讲:迈向近代的欧洲体系【10月25日】

      一、近代三大运动与国家的兴起

      二、30年战争与新秩序的确立

      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评价

 

阅读材料:

      1、Benjamin Straumann, ‘The Peace of Westphalia as a Secular Constitution’, Constellations, Volume 15, Number 2, 2008.

      2、Simon Adams and Geoffrey Parker(eds.), The Thirty Years’ War, Routledge, 1984.

      3、亨利·基辛格:《大外交》,中译本,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三章。

      4、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章,第二-四节。

 

第二讲:群雄并起下的欧陆【11月1日】

      一、工业革命与英国海上霸权的建立

      二、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三、欧洲协调——维也纳体系

      四、德意志的崛起及影响

 

阅读材料:

      1、Paul Kennedy,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London: Unwin Hyman, 1988, Chapter 4 , pp. 147-194.

      2、亨利·基辛格:《大外交》,中译本,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四、五章。

      3、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十三章,第213—231页。

 

第三讲:一战后的理想主义国际制度【11月8日】

      一、威尔逊及理想主义

      二、二十年危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

      三、绥靖主义及后果

 

阅读材料:

      1、Paul Kennedy,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London: Unwin Hyman, 1988, Chapter 5-6 , pp. 194-346.

      2、亨利·基辛格:《大外交》,中译本,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九-十四章。

 

第四讲:二战与非殖民化【11月15日】

      一、二战中英美关于殖民制度的争执

      二、非殖民化到来的原因

      三、非殖民化过程及结果

      四、世界新格局的出现

 

阅读材料:

      1、Frank Heinlein, British Government Policy and Decolonization, 1945-1963, London: Frank Cass, 2002.

      2、潘兴明:“英帝国向英联邦转型探析”,《史学月刊》,2010年。

 

 

第五讲:两极世界与“历史的终结”【11月22日】

      一、冷战的形成:意识形态的对抗

      二、遏制与反遏制

      三、缓和时代和三角大国格局

      四、“历史的终结”

 

阅读材料:

      1、Paul Kennedy,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London: Unwin Hyman, 1988, Chapter 7 , pp. 347-438.

      2、基辛格:《大外交》,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0章。

      5、福山:《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之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III.课程阅读文献

 

指定阅读:核心文本:

  1. Paul Kennedy,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London: Unwin Hyman, 1988.
  2. 基辛格:《大外交》,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3.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 Feilx Gilbert, The end of the European era: 1890 to the present, Norton, 1970.

      陈乐民:《战后西欧国际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延伸阅读:导读与背景文本

      1. 卡尔:《20年危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2. 俾斯麦:《思考与回忆:俾斯麦回忆录》,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2、3卷。

      3. Martin Thomas, Bob Moore and L.J. Butler, Crisis of Empire: Decolonization and Europe’s Imperial States, 1918-1975,London: Hodder Education, 2008.

      4.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