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广播网
转载链接:http://www.people.com.cn/h/2012/0807/c25408-1-2152026.html
叶海林:中国企业要在非洲当地部族文化上下功夫
2012年08月07日 11:01
日前,在赞比亚的一个中资企业——科蓝煤矿,发生了一起劳资纠纷事件,导致一名中方人员死亡。赞比亚政府已于两天前派调查组前去调查。
中广网北京8月7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赞比亚中资煤矿遭袭,一名中方员工死亡,两人受伤,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叶海林对此发表评论。
叶海林:在骚乱事件中一名中方员工死亡,两名受伤,这件事情其实在非洲,这类事情在非洲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在赞比亚,在科蓝煤矿两年以前也发生过类似骚乱,造成5名中国员工受伤,13名当地员工受伤,应该说科蓝煤矿已经成为中国在非投资的一个标杆,这个标杆当然不是一个完美的工程,而是凸显了中国在非商业活动的困境。
怎么让我们作为一个外来投资者,去融入到当地,并且能够既让当地人欢迎中国投资,同时中国企业又能获得相应的利润,这本质上存在矛盾。显然中国投资当地的煤矿,还是希望能够获取足够的商业回报,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地工人之间,确实是存在着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
这一次事件的起源是因为赞比亚政府要求提高所有的赞比亚工人的最低工资,这样一个行政命令下来以后,其实中国企业已经做了足够的事先准备的,并且也和当地的工会进行了磋商。从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来说,应该说在这一轮科蓝骚乱事件之前,中方企业管理层没有任何值得指责的地方,他们也承诺了要涨工资,也进行了和工会的磋商,但是骚乱还是发生了。
这里面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实际上在非洲,可能按照我们国内的思维模式以及按照世界其他发达市场的管理模式,都不见得能在当地达到一个好的结果。因为非洲有非洲当地的特殊性,在赞比亚的很多这种部族社会下,显然不是仅仅按照市场的规则就能把事情办好的。对于中国的企业遭受人员伤亡的这件事情,当然我们都很痛心,我们也希望这样的事情能够不再发生。在西方经常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如果我要从你这儿买东西,我会讲我的语言,但是如果我要卖东西给你,我就要讲你的语言。实际上中国企业到非洲做生意,不管投资、设厂或者从事商品买卖,我们都还是希望把我们的产品能够推销给当地,并且实现共赢。也就是说这个市场是我们主动去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么退出,要么就坚持下去。如果要坚持下去,就要理解当地的情况,尽可能采取多种手段,去实现这个劳资和谐,显然只是谈工资没有用。这些工人都是来自附近的部族,如果我们企业在部族文化推广和社会福利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可能能够为我们的矿山安全加一个双保险,这样的措施越多越好。
评论员简介
叶海林,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南亚研究》编辑部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评论主笔。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6年进入中国社科院,目前主要从事战略学、非传统安全以及南亚地区国际关系研究。出版有《吹过开伯尔的风》、《理解巴基斯坦》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