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国发展之路与西方大国的比较

黄仁伟

感谢华东师大SAIAS对我的邀请。我想起一位美国朋友,也就是SAIS的前任院长,他的一些观点和我今天讲的主题是有关系的。因为他最早提出了中国可能是第二个德国,因为要防止中国成为第二个德国,所以全世界不得不要小心。那么今天我们就要回答他的这个问题,中国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德国或者是第二个日本或者是第二个前苏联。如果我们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回答了中国的和平崛起。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做不到和平崛起。就这么简单。

根据我们对美国、德国、日本、前苏联历史的了解,中国正在走一条与他们过去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条道路也不是中国本来就设计好的,但是各种各样的条件给他创造了这样一条道路。我们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方面就是中国未来的100年里一直要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大的潮流中。这个经济全球化潮流已经给中国创造了足够的发展条件。可是我们回想前100年,德国、日本和苏联都没有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条件。那时也有所谓的世界市场,但是德国和日本面临的世界市场是被殖民主义列强分割的世界市场,他们不得不从原来的列强那里去争夺另一部分市场。前苏联自己把自己割裂在世界市场之外,他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市场。所以,德国、日本、苏联都没有真正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主体。只有中国,在仅仅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成为真世界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举很多数字,就举一个很简单的数字,世界市场最大的主体是三块: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三块大概占了全球GDP的80%,甚至还多一些。那么中国的贸易总量呢,同美国、欧洲、日本的贸易总量加起来也是80%,占中国外贸的80%。也就是中国外贸总量中的美、欧、日的比重同美、欧、日在世界的GDP的比重是相当的。这难道是偶然吗?这三个部分,如果我们去掉香港和台湾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美国、欧洲、日本在中国大陆的投资也占中国全部外资的80%。也就是我们在美国、欧洲、日本这三部分的外贸和外资等于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这样一种全球化同中国经济的内在联系,这种INTERACTION,我想过去任何一个后起大国都没有。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中国同所有的后起大国不同的是,它在两个市场中如鱼得水。在世界市场中,在中国国内市场中,它都得到它有利的周期。当全球特别是西方经济衰退的时候,中国的外国投资急剧上升。因为外国资本要找出路,都跑到中国来。当外部经济繁荣的时候,中国的出口大幅度上升,因为他们需要中国的商品。所以中国不管在西方经济衰退还是繁荣的时候,都可以得到最大的一块。实在不行的话我们就刺激国内消费,刺激内需,又变成很大的一块。所以这样一个两个周期两个市场互动的时候,中国总是处于有利,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两个市场中同时获得这么多的好处。这是我讲的第一个观点,是中国和德国、日本、苏联最大的不同。

第二个观点是中国同所谓霸权国家的关系,也是与苏联、德国、日本和他们当时的霸权国家的关系完全不同。德国在一次大战前,或在二次大战前,同英国的关系。那不仅是争夺欧洲霸权,而且是争夺世界霸权。日本同当时的英国、美国的关系,是争夺整个东亚和西太平洋的霸权。前苏联在整个冷战期间,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所以,这三个后起的大国,他们的战略的国家的最高目标,就是同当时最强大的霸权国家争夺霸权。所以,在这种霸权和争夺霸权的斗争之中,这些后起霸权就没有任何余地去同霸权国家制造妥协,或者建立合作关系,或者产生共同利益。恰恰相反,中国是唯一一个后起大国中不愿意同现任的霸权国家争夺霸权的,中国所有的战略目标中没有一个目标是争夺霸权的目标。更不同的是,它同霸权国家建立了相当程度的共同利益,建立了相当程度的合作机制,这也是过去的后起大国所没有的。所以当一个后起的大国同现在的霸权国家建立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和合作机制的时候,国际上的霸权体系发生了变化。这也只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才能发生。我刚才前面已经讲了,美国同中国的市场的结合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中国不能摆脱美国市场,显然,当然,美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比较小,但它也不能没有中国的一些基本的市场。如果中国经济得增长里头,美国不能得到他相应得到的那一块,美国可能就输给欧洲和日本,我就举艾尔法斯和波音这个例子,如果中国的民航市场全部被艾尔法斯拿走,波音就沦为世界第二。至于在安全上的合作那就更多了,我就不多说了,最主要的是美国想找一个后起大国作为敌人的历史已经过去了,它很难再做到这一点,因为真正威胁美国的不是一个后起大国,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国际恐怖主义,所以美国现在很难确定他的全球战略,因为他找不到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大国作为对手,这也是中国与美国合作的一个条件,这是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就是以往的后起大国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周边环境,欧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他的周围几乎都是敌人,只有一个奥地利可以和他做伙伴,在严重的包围中,他一定要打破这个包围然后取得他的生存空间,在一次大战的时候,它面临着更加危险的周边环境,所以德国始终把打破包围作为它的最高利益。日本的周边环境虽然没有德国这么严峻,但它周围的列强已经使它很难有所作为。 苏联更是从十月革命以后就被包围。二战后,西方本来有过合作的机会,但也稍纵即逝。苏联就形成了华沙条约,和北约形成了对抗。所以它们当时都走上了建立军事集团,划分势力范围的道路,争取自己最大的空间。事实证明,这种道路它们都失败了。而恰恰是中国走出了一条道路,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和平的周边环境。一个靠的是市场一体化, 另一个靠的是与周边国家建立的区域和次区域的机制。这两项又加大了我们同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西面有上海合作组织,南面有东盟+1,东盟+3,北面有朝鲜六方会谈,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合作机制。这一连串的合作把中国同周边国家连成了一张网。

第四点,中国在很长的时间里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发展和改革。它的眼光是内向的,这与德国,日本,苏联向外扩张的眼光是不同的。在内部发展上,中国也将眼光从经济建设扩展到了制度建设和软实力的建设。这三方面的建设形成了一个平衡发展的局面。而且后两个发展在今后的二,三十年里将成为建设重点。恰恰相反,德国,日本,苏联在制度发展上受到严重的制约。它们几乎没有改变自身制度的想法,所以从制度上,它们形成了对外部的强烈对抗。而且它们把主要力量放在发展军事力量上,缺乏制度上的建设。当中国把重心转移到制度和软力量建设的时候,中国和平崛起的力量就具备了。

最后一点是,一个大国的崛起大致需要100年的时间。其中最成功的要数美国,从内战结束算起,它的崛起用了90年,二次大战后完成了这一崛起过程。但是德国,日本,苏联在很长时间里都想在一段时间里成为大国,它们把一百年的矛盾放到了二十年里,导致了一次大战,二次大战和冷战。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就算从2000年算起也需要100年时间。这样可以大大缓解矛盾,中国可以有一个适应世界的时间,世界也有一个适应中国的时间。所以我们把中国崛起的时间说得太短是非常危险的。

中国有和德国,日本,苏联不同的崛起条件,目标,动因。这样的崛起道路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我们现在不能说中国的崛起已经成功,但由于这几方面的不同,我们就比较有信心避免以往大国崛起的失败教训。这对世界也是有益的。中国崛起的失败可能会是世界的灾难。所以中国人有义务避免这条路,全世界也有义务帮助中国人避免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