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研究生院是欧洲进行国际问题研究的最好的学院之一,号称外交官的摇篮,培养过很多知名的外交官,比如现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
45岁的相蓝欣是在瑞士任教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华裔教授之一。相蓝欣还兼任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他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80年代中期到美国学习,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后任美国克莱门松大学副教授,1996年就职于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研究生院。东西方双重教育背景,使他对中外教育体制的差别深有体会。
相蓝欣介绍,整个欧洲的教育基本是免费的。相蓝欣将中国小学生的费用和瑞士做了个比较,发现中国小学生的费用比瑞士还要高出十几甚至20倍。
在瑞士这样一个高福利的国家,每一个孩子上小学、中学,不仅不收学费和书本费,还给每个小孩一个月补贴200瑞士法郎,相当于1000元人民币。这里的公立大学也没有什么收费问题,一个学期也就500瑞士法郎左右。相蓝欣认为,这对一个家庭来说,可以缓解很多问题,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家庭背景。
他说:“我的小孩今年11岁,就在日内瓦上学。我由于收入比较高,刚开始的时候,觉得为孩子申请上学补贴不太好意思,这是中国人的普遍心理。后来,别人告诉我,这是法律规定的。于是,我就申请了,政府不但每个月给,还把以前欠下的钱都补发给我。这个做法非常好。”
相蓝欣曾和前东德一个名教授一起吃饭。他问那位教授:“作为过来人,德国统一后,你们东德学术界当年感到的最大震撼是什么?”这个教授回答:“裁员!”这位东德教授介绍,两德统一后,原东德地区按照西德的竞争机制进行高教改革,原东德的高等院校大约每100个人里至少裁员65至70人。当时,西德教育部的人到东德一看,社科院、编辑部之类真是人满为患,哪个办公室不养十几个人?
相蓝欣说:“国外的学术杂志,都是由学校的在职教授兼任主编,很少有什么编辑部,还专门有一栋楼。国内一个小学术杂志就要养20个人,还有秘书,搞得像一个政府部门。这就是中国的概念,什么东西都要有个单位。国外很少有这样的状况。一个学术杂志,两三个人就行了,都是教授在那里兼职。”
作为欧洲进行国际问题研究的最好学院之一,作为安南的母校,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研究生院现有研究生500多人,却只有39个正职教授。还有一些副职,不是终身教授。该校的行政人员,包括院长、副院长、各个系的秘书,总共加起来只有15个人。(梁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