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参考教材:

   经济学基础(第二版)

   作者:(美)曼昆 著;梁小民 译

   读书、生活、新知 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  

   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   徐坡岭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概念和一些重要原理,学会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思考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宏观与微观经济问题,具有最基本的和广泛的经济学素养,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经济学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讲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图示表达方法,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其中微观经济学以供求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为重点;宏观经济学以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政策为重点。

     本课程的难点:微观经济学表现在生产成本理论部分;宏观经济学表现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部分。

     教学对象:

     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二年级硕士研究生

     教学方式: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老师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引用现实经济生活来说明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尽可能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习目标。

     所列章节中课堂未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并纳入考试范围。自学部分内容不少于20%。

     要求学生书面提问。鼓励学生对教材、课堂讲授等质疑。提问(质疑)纳入考试范围,质疑有助于教学的给高分。

 

     教学时数: 54学时

     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导 言  ( 6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理解并掌握作为本课程其他部分基础的十大经济学原理。熟悉经济学家研究经济问题的科学方法。能够证明人们如何从贸易中获益。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在于深刻理解十大经济学原理;比较优势原理。

     2.难点在于对机会成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比较优势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6学时、讨论和习题课2学时

 

     第 一 节  经济学十大原理( 2学时 )

     一、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二、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三、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 二 节  象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2学时 )

     一、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科学的研究方法;

     假设的作用;

     经济模型(循环流向图、生产可能性边界);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二、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

     实证表述;

     规范表述。

     三、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不同的科学判断;

     不同的价值观。

 

     第 三 节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2学时 )

     一、一个现代经济寓言

     简单经济模型(两个人、两种物品);

     生产可能性;

     专业化与贸易。

     二、比较优势原理

     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应用。

 

     复习与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稀缺性的定义?列举出二个可观察到的“稀缺性”的现象。

     2.        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3.        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4.        规范表述与实证表述的含义。

     5.        为什么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为负?

     6.        解释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有什么不同。

 

 

 

 

 

 

 

     第二章  供给与需求(I):市场如何运行( 10学时 )
 

     教学目标和要求:

     建立供求模型;引入弹性概念使学生能够对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影响进行定量观察;能够使用供求工具说明政府政策对竞争市场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供求模型、对弹性的理解和应用。难点在于对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区分;对弹性的应用。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10学时、习题课2学时

     第 一 节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 4学时 )

     一、            市场与竞争

     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

     垄断;

     寡头。

     二、            需求

     需求量;

     需求表与需求曲线;

     需求定理;

     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

     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

     决定个人需求变动的重要因素;

     决定市场需求变动的因素。

     三、            供给

     供给量;

     供给表与供给曲线;

     供给定理;

     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

     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

     决定供给变动的因素;

     影响市场供给的因素。

     四、            市场均衡

     市场均衡;

     市场不均衡;

     市场均衡的变动。

     第 二 节  弹性及其应用 ( 4 学时 )

     一、            需求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

     计算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曲线的变化

     总收益与需求的价格弹性

     沿着一条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和总收益;

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交叉弹性。

二、            供给弹性

供给的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计算供给价格弹性、供给曲线的变化。

三、            供给、需求和弹性的三种应用

 

第 三 节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 2 学时 )

一、            价格控制

价格上限;价格下限。

二、            税收

税收楔子;税收归宿;向买者征税如何影响市场结果;向卖者征税如何影响市场结果;弹性与税收归宿。

 

复习与思考题:

1.    完全竞争市场的两个主要特征是什么?

2.    什么是需求表和需求曲线:为什么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    什么是市场均衡。描述使市场向均衡变动的力量。

4.    需求价格弹性的三个主要决定因素是什么?

5.    区分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

6.    如果价格上限低于均衡价格,对市场价格和数量有何影响。

7.    什么决定了税收负担在买者与卖者之间的分摊?为什么?

第三章  供给与需求(Ⅱ):市场和福利 ( 8学时 )
教学目标和要求:

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会计算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应用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这一分析工具分析赋税问题以及分析国际贸易的好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难点是运用这些分析工具来分析赋税问题和国际贸易问题。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8学时、讨论和习题课2学时

 

第 一 节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 2学时 )

一、消费者剩余

支付意愿;

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

低价格如何增加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衡量什么。

二、生产者剩余

成本与销售意愿;

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

高价格如何增加生产者剩余。

三、市场效率

总剩余;市场均衡的评价。

 

第 二 节  应用:税收的代价 ( 2 学时 )

一、税收的无谓损失

税收效应;

税收如何影响市场参与者;

无谓损失与贸易的好处。

二、无谓损失的决定因素

税收的无谓损失的大小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弹性。

三、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随税收变动而变动

三种不同规模税收的无谓损失与税收收入;

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如何随税收规模而变动。

 

第 三 节  应用:国际贸易 ( 4 学时 )

一、贸易的决定因素

没有贸易时的均衡;世界价格和比较优势。

二、贸易的赢家和输家

出口国的得失;进口国的得失;关税的影响;进口限额的影响;

三、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

工作岗位论;

国家安全论;

幼稚产业论;

不公平竞争论;

作为讨价还价筹码的保护论

 

复习与思考题:

1.    在供求图中,说明市场均衡时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

2.    自由市场可能没有效率的主要原因。

3.    为什么税收通常都产生了无谓损失?什么条件下,税收不会产生无谓损失?

4.    画出一个进口国的供求图。在没有贸易之前,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是什么?有贸易之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是什么?总剩余有何变化?

5.    描述关税对经济的影响?

6.    什么是进口限额?比较它与关税的经济影响。

 

 

 

 

 

 

 

 

第四章  公共部门经济学 ( 4学时 )
 

教学目标和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外部性的各种来源以及解决外部性的各种潜在对策;理解公共物品、共有资源的特征及产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外部性、科斯定理、搭便车、共有地悲剧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6学时

第 一 节  外部性  ( 4学时 )

一、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

生产的负外部性;生产的正外部性;消费的外部性

二、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

私人解决方法的类型;科斯定理;交易成本。

三、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管制;庇古税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第 二 节  公共物品和共有资源 ( 2 学时 )

一、不同类型的物品

排他性与竞争性;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共有资源、自然垄断。

二、公共物品

搭便车问题;一些重要的公共物品(国防、基础研究、反贫困)。

三、共有资源

共有地的悲剧;

一些重要的共有资源(清洁的空气、石油矿藏、拥挤的道路、野生动物) 。

 

复习与思考题:

1.    用供求图解释生产中负外部性的影响。

2.    私人解决外部性方法的一些类型是什么?

3.    什么是科斯定理。

4.    什么是共有地悲剧。

 

第五章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 ( 10学时 )
教学目标和要求:

 让学生熟悉典型的企业成本曲线,并使其能够运用这些曲线来解释竞争企业和垄断企业对市场状况变动所做出的反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成本的各种衡量、企业的供给曲线、垄断者的生产与定价决策、垄断的福利影响。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10学时、讨论和习题课2学时

 

第 一 节  生产成本  ( 4学时 )

 

一、什么是成本

总收益、总成本和利润;作为机会成本的成本;作为机会成本的资本成本;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

二、生产与成本

生产函数、从生产函数到总成本曲线。

三、成本的各种衡量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成本曲线及其形状;典型的成本曲线。

四、短期与长期成本

短期与长期平均总成本之间的关系;规模经济与不经济。

 

第 二 节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 2 学时 )

一、  竞争市场

竞争的含义;竞争企业的收益。

二、 利润最大化与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

一个简单的利润最大化例子;边际成本曲线和企业的供给曲线;企业的短期停止营业决策;沉没成本;企业进入或退出一个市场的长期决策。

三、 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

短期:有固定数量企业的市场;长期:有进入或退出的市场供给;如果竞争企业获得零利润,为什么它们还在经营?短期与长期的需求移动;为什么长期供给曲线会向右上方倾斜。

 

第 三 节  垄断 ( 4 学时 )

一、        垄断形成的原因

资源独占;政府授予特权;自然垄断。

二、        垄断着如何作出生产与定价决策

垄断与竞争;垄断者的收益;利润最大化;垄断的利润。

三、        垄断的福利代价

无谓损失;垄断的利润是一种社会代价吗?

四、        对垄断的公共政策

用反托拉斯法增强竞争;管制;公有制;无所作为。

五、        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分析;价格歧视的例子。

 

复习与思考题:

1.      企业总收益、利润和总成本之间的关系。

2.      总成本、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定义及三者间的关系。

3.      在典型的企业中,边际成本曲线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

4.      什么条件下,企业将暂时停止营业?什么条件下企业将退出市场?为什么?

5.      为什么短期市场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6.      画出垄断者的需求、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曲线。标出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和价格。说明总剩余最大化的产量水平、垄断的无谓损失。

 

 

 

 

 

第六章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 2学时 )
 

教学目标和要求:

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衡量与使用;了解物价指数的编制以及物价指数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国内生产总值、消费物价指数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4学时

 

第 一 节  一国收入的衡量  ( 2学时 )

一、            经济的收入与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循环流向图。

二、            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GDP的定义;其他收入衡量指标。

三、            GDP的组成部分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四、            实际GDP与名义GDP

五、            GDP平减指数

六、            GDP与经济福利

 

第 二 节  生活费用的衡量 ( 2 学时 )

一、消费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的定义;如何计算消费物价指数;衡量生活费用中的问题。

二、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量

不同时期的美元数字;指数化;实际与名义利率。

 

复习与思考题:

1.区分GNP和GDP,并列出GDP的四个组成部分。

2.消费物价指数要衡量什么?

3.什么是GDP平减指数?

4.解释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含义。它们如何相关。

第七章  长期中的实际经济 ( 4学时 )
教学目标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实际人均GDP水平和增长率的长期决定因素;了解储蓄和投资如何影响产量的生产;掌握劳动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如何提高生产水平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对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理解。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6学时

第 一 节  生产与增长  ( 2学时 )

一、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二、生产率:作用及决定因素

生产率的重要性;生产率是如何决定的;生产函数。

三、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

储蓄和投资的重要性;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来自国外的投资;教育;产权和政治稳定;自由贸易;控制人口增长;研究与开发。

第 二 节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2 学时 )

一、美国经济中的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

二、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

一些重要的恒等式;储蓄与投资的含义。

第 三 节  失业与自然失业率( 2 学时 )

一、失业的确认

如何衡量失业;为什么总会有一些人是失业者。

二、寻找工作

为什么一些摩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公共政策和寻找工作;失业保障。

三、最低工资法

四、工会和集体谈判

五、效率工资理论

复习与思考题:

1. 一国的GDP水平衡量什么?GDP的增长率衡量什么?

2.列出并说明生产率的四个决定因素。

3.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基本差别是什么。

4.为什么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政府如何降低摩擦性失业的数量?

5.简述失业的四种原因。

 

第八章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4学时 )
 

教学目标和要求:

使学生理解银行体系是如何创造货币的,以及联邦储备如何控制货币量;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成本。

教学重点和难点:

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功能、货币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4学时

第 一 节  货币制度  ( 2学时 )

一、货币和金融体系

货币;货币职能;货币种类;美国经济中的货币。

二、联邦储备体系

联邦储备;两项主要职能;美联储实际上如何改变货币供给?

三、银行与货币供给

百分之百准备金银行的简单情况;部分准备金银行;美联储控制货币供给的工具;控制货币供给中的问题。

第 二 节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2 学时 )

一、古典通货膨胀理论

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货币注入的影响;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解释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代价

皮鞋成本;菜单成本;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扭曲;通货膨胀引起的税收扭曲;混乱与不方便;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特殊成本:任意的财富再分配。

 

复习与思考题:

1.美联储的三种货币政策工具是什么?

2.货币的三种职能是什么?

3.举例说明什么是货币乘数。

4.通货膨胀的成本是什么?

第九章  短期经济波动( 6学时 )
教学目标和要求:

掌握分析短期经济波动的模型-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理解政府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总需求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财政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6学时、讨论和习题课2学时

 

第 一 节  总需求与总供给  ( 4学时 )

一、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和无法预测的;

大多数宏观经济数量同时波动;

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二、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短期与长期的区别;经济波动的基本模型。

三、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总需求曲线为什么会移动。

四、总供给曲线

为什么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线?

为什么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为什么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

五、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

总需求移动的影响;总供给移动的影响。

 

第 二 节   货币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 4 学时 )

一、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流动偏好理论;货币供给的变动。

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政府购买的变动;乘数效应;支出乘数的公式;挤出效应;税收变动。

 

复习思考题:

1.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三个原因。

2.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线。

3.哪些因素能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来探讨这种移动的影响。

4.什么是流动偏好理论?应用此理论解释货币供给减少如何影响总需求曲线。

5.解释政府支出增加如何引起挤出效应。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 曼斯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的现代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卢锋,《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高鸿业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

8.魏埙等:《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余永定:《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范家骧、高天虹:《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