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青松在《文汇报》文汇理论栏目谈「上海精神」

来源:华东师大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转载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4R6jVrcN89mmuX14ikcOQ

万青松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高校智库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科研主管

        编者按

        9月7日,上海市高校智库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万青松老师接受《文汇报》采访谈“上海精神”。万青松老师认为,“上海精神”倡导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强化发展战略对接,走共同发展与繁荣之路。

        主持人:上合组织成立24年来,一路发展壮大,从最初6个创始成员国扩大为涵盖亚欧非三大洲26个国家的“大家庭”。习近平主席出席上合组织历次峰会,始终强调“上海精神”。何为“上海精神”?这一精神为何能指引上合组织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劲合作动力?

        万青松:上合组织在实践和探索中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上海精神”的遵循和秉持,具体而言:以平等互信为基础。“上海精神”倡导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要做到平等相待。上合组织以法律形式将平等相待、政治互信和睦邻友好确定下来。面对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乱交织,上合成员国一如既往地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成为各自发展振兴道路上的坚实战略依托。

        以互利共赢为原则。上合组织因互利而生,也因互利发展壮大。成员国把“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持续为丰富双边、多边合作内涵和实现互惠共赢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以对话协商为手段。对内,上合组织奉行协商一致原则,在组织框架内构建起完善的系列对话协商机制;对外,坚定奉行开放包容原则,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扩大志同道合的“朋友圈”。

        以多样文明为底色。上合组织成员国分属不同文明,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文明多样性没有阻碍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反而成为上合组织持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上海精神”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与西方“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形成鲜明对比,为不同文明实现和睦相处、互利共赢,探索非西方式现代化路径提供了范例。

        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上海精神”倡导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强化发展战略对接,走共同发展与繁荣之路。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主会场外景 新华社图

        主持人:在“上海精神”引领下,上合组织已成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是人口约占世界一半,经济总量接近3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四分之一,在50多个领域开展合作的世界最大区域组织。上合组织在巩固团结互信、深化务实合作、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等方面,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哪些经验?

        万青松:其一,上合组织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地区安全合作的新典范。安全合作是上合组织的安身立命之本。上合组织的前身“上海五国”机制,致力于把五国边界打造成安全互信的象征、友好合作的纽带。从率先提出打击“三股势力”的多边行动,到举行联合反恐军演、确立各级别安全会晤机制、扎实推进执法安全合作,从率先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到构建安全共同体、落实全球安全倡议,从率先缔结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创设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等机制,到共同发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声明》、打造民间友好交流网络,上合组织以不断拓宽安全合作之路,树立起消除全球安全赤字的典范

        其二,上合组织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互联互通合作的新路径。今天的互联互通不仅仅是修路架桥,而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是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上合组织率先启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动构建以经济走廊为引领,以大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为依托,涵盖陆、海、天、网的互联互通网络,促进了成员国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的流通,中方同其他成员国间的累计贸易额已突破2.3万亿美元,成员国间开通国际公路运输线路近1.4万公里,开行中欧班列累计超过11万列。

        其三,上合组织为全球治理提供了践行新型多边合作的新平台。面对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挑战,上合组织始终秉持“上海精神”,率先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治理观,致力于构建更加包容、平等、互利的新型多边合作机制,已成为当今世界践行真正多边主义的中流砥柱。同时,通过践行“上合组织+”等扩展机制,为完善全球治理汇聚更多志同道合的有生力量。

        主持人:2025年是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年。在推动文明深度对话和全球价值重塑的当下,如何持续赋予“上海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如何进一步做实做强上合组织,为汇聚全球南方力量、助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万青松:天津峰会制定的上合组织未来10年发展战略和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正是丰富“上海精神”时代内涵的最新体现。

        新形势下持续赋予“上海精神”新内涵,关键在于将其核心要义与时代议题深度融合、开拓创新。在安全领域,上合组织需从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向统筹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混合威胁升级,共同应对网络安全、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新挑战;在经济领域,谋求高质量、可持续、普惠性的共同发展,深化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科技创新等新兴领域合作;在人文领域,需从尊重多样文明向促进文明深度对话与互学互鉴升华,让各国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成为“上海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进一步做实做强上合组织,需以下三方面协同推进:一是筑牢安全共同体,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应进一步强化地区反恐机构的制度建设与能力建设,积极拓展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治理、公共卫生等新兴安全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共同构建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防护网,为成员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可靠的安全公共产品。二是深化利益融合,构建发展共同体。务实合作是上合发展的引擎。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重要平台,加速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快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建成落地,破解成员国项目融资瓶颈。同时,积极培育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合作增长点,展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三是坚持开放包容,做好全球南方团结自强的重要平台。继续挖掘“上合组织+”模式的潜力,积极与东盟、非盟、金砖机制、欧亚经济联盟、阿盟、海合会、南方共同市场等区域组织开展联动合作,不断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增强战略自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选择。

来源|原载于上观新闻

转引自俄罗斯与世界观察公众号节录版

编辑|吴宗晏 赵卢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