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俄与变化中的世界秩序——“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中俄分组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

来源:俄罗斯与世界观察

转载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9mIaIKlnMJu4hSsuW-5fA

      2023年11月16至17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俄罗斯“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支持与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中俄分组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以“危机与全球转型:中俄与变化中的世界秩序”为主题,来自两国的60余位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坦诚的交流、对话,为推动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贡献智慧。

“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中俄分组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周力,外交部欧亚司参赞刘浩,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启立,俄罗斯驻华特命全权大使伊戈尔·莫尔古洛夫,俄罗斯总统办公厅公关与交际司司长亚历山大·斯米尔诺夫、副司长奥列格·察楚林,俄罗斯驻沪总领事德米特里·卢基扬采夫,“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支持与发展基金会主席贝斯特里茨基,以及来自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外交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的40余位中方学者,“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支持与发展基金会、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等机构的20余位俄方学者共同参加会议。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致开幕辞

      开幕式中,钱旭红校长对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及普京总统前不久来华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俄元首会晤成功的多重背景下,本次会议的召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钱旭红表示,华东师范大学的俄苏问题研究已有七十余年的悠久传统。依托我校的学科优势和丰富学术资源,俄罗斯研究中心积极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在推进中俄高质量人文交流、培养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复合型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新成绩,得到各方认可。他相信,与会代表之间开放、坦诚的思想碰撞,一定能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支持与发展基金会主席安德烈·贝斯特里茨基致开幕辞

      “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支持与发展基金会主席安德烈·贝斯特里茨基在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面临的巨大挑战,给中俄两国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全新的研究任务,尤其是要讨论正在加速演进的国际进程,以及深入思考未来世界将走向何方和中俄合作的方向。为此本次会议精心设置四个议题的深入研讨,期望通过两国专家学者的思想交流,共同探索和阐释当今正在发生的大变局,开辟新认知,共建更美好、更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界。

外交部欧亚司参赞刘浩致开幕辞

      外交部欧亚司参赞刘浩在致辞中指出,中俄关系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双边在政治互信、经贸发展、文体合作和社会交流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发展与遏制发展之争、公理与强权之争。在此背景下,中俄在联合国、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平台上密切协作,坚持以宽广长远眼光看待两国关系,背靠背、肩并肩为全球治理和共同发展注入正能量。两国将为维持世界公平正义,推动构建国际新型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努力。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次会议分四个阶段进行研讨。

      第一阶段的讨论议题为“新形势下的中俄战略协作”,由冯绍雷教授主持。俄罗斯驻华特命全权大使伊戈尔·莫尔古洛夫从中俄关系的历史高位出发,阐述了两国关系不断走深、走实的深层次原因,认为中俄之间高效且灵活的深度互信已经超越传统的“阵营式”互助模式。他坚信,在新的国际现实条件下,中俄关系无论是在双边层面,还是在多边层面都将进一步持续深化。他强调,中俄合作应优先立足于本国国内发展,实现双赢,造福两国人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周力重点就中俄关系的当前定位、如何应对外部势力的“双重遏制”,以及如何推动经济一体化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特别强调加强两国在能源、制造业、农业、运输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紧密合作,呼吁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生产链和供应链,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欧洲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瓦西里·卡申呼吁中俄双边经贸合作可以扩大到更广泛的拉美、非洲等地区。他建议依托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吸收更多经济体加入多边经济合作轨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分享了对中俄双边关系的复杂性、重要性以及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应对策略的看法。他强调面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布局,中俄两国最重要的是共同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周边国际环境。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对发言进行了点评。他在肯定嘉宾发言的同时,提出“全球战略稳定”“欧亚新安全架构”以及“俄乌冲突危机治理”三个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在提问与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就中俄合作实效、大国博弈和如何诠释好中俄关系“非阵营性”等问题进行了互动讨论。

第一阶段讨论

      第二阶段的讨论议题为“欧亚和亚太地区的多边合作”,由“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项目主任季莫费·博尔达切夫主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从中俄共建新地缘经济格局的角度指出,两国应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长周期制度安排,以加深两国的互信关系,并使其长期化、制度化、框架化。她还就促进中俄投资协定、推动金融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副校长维多利亚·潘诺娃从跨区域多边合作视角讨论了金砖国家、上合组织和“带盟对接”等多边合作机制,对新的欧亚政治经济架构塑造的作用。她建议在金砖国家内部共同建设金砖支付机制,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支付体系。外交学院原院长徐坚从战略角度指出,中俄合作不光要聚焦具体领域,更需从打造欧亚地区世界经济新高地层面挖掘两国互补性潜力,双方合作尤其要在观念上推陈出新。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学院世界经济研究部主任伊戈尔·马卡罗夫从世界经济区域化变迁出发提出,理想的中俄经济合作原则应是互利、高效、灵活和可持续。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与欧亚研究院院长曲文轶进行发言点评。她指出,发言嘉宾既共同强调中俄在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和支付系统建设上的契合点,也指出了中俄两国在资源合作路径、区域合作的机制化和多边化问题上的不同侧重点。在提问与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俄罗斯“向东转”等问题进行了互动讨论。

第二阶段讨论

      第三阶段的讨论议题为“中俄与现代条件下的信息传播”,由华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范军教授主持。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安全中心研究员德米特里·斯特凡诺维奇从技术视角切入信息通信安全问题,从数字化生活和网络生态、数据和信息安全、半导体产业等方面分析了中俄在信息通讯技术领域深入合作的驱动因素和互补优势,建议中俄两国智库增加对这类问题的系统性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从世界大变局的政治背景、技术背景切入,总结俄罗斯在信息竞争中的经验和教训。他认为未来中俄两国需要面对三大问题,即如何面对“小院高墙”封锁、如何跟上人工智能革命以及如何团结世界大多数国家。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欧洲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普罗霍尔·捷宾强调,信息空间对话的重要性在于加强对话,这不仅涵盖了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对话,以及专家和学术层面的交流,更需要鼓励广大民众和普通受众之间的更多沟通。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兼主任王南森从民间智库的特色和参与国际传播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与思考,强调包括中俄在内的各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虹进行点评。她认为,国际传播的内涵和底色是和平和非暴力的,同时也是国家权力的运行空间。当下的国际舆论场既要重视新技术的作用,也不能忽视人的魅力和情感因素,既要考虑积极有为的“战略传播”,也要注意“战略沉默”。在提问与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就保守主义等话语叙事与构建、如何应对信息战与舆论战等问题进行了互动讨论。

第三阶段讨论

      第四阶段的讨论议题为“中俄视域下的全球化和地区化”,由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副校长维多利亚·潘诺娃主持。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教授从俄乌冲突之后俄罗斯所面临的“能源供应格局、货币体系演变、经济转向东方”三大变化分享了看法。他还提出“北亚”板块新概念,并预测这一板块可能会对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世界经济研究学部主任列奥尼德·格里高利耶夫教授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巨变以及国际机制逐渐丧失效力发表看法,他特别指出当前经济学家难以通过陈旧的宏观经济模型准确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这反映了学界在解释和应对现实经济问题方面的局限性。他建议中俄两国应时刻保持警觉,针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格局持续寻找新的合作思路和策略。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副院长吴大辉教授分享了对中美关系、对俄制裁效果、中国经济挑战、中俄关系、“慢全球化”等问题的思考,他强调“慢全球化”并非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印度洋研究中心主任库普里扬诺夫认为全球化和区域化不应对立区别,二者是并行的过程。他认为即使在政治上存在分歧的国家,经济关系仍然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运行状态,因为国际贸易是一个不断持续运转的循环流,不会因某一因素而终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学院欧亚研究所所长丁晓星分析了上合组织的互联互通新态势,指出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就需要通过互联互通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这一发展的前提需要加强上合组织内部各国的互联互通规划,需要各国标准进行统一对接,更需要加强上合内部融资方面的合作。

      范军教授进行发言点评。他从人类面临危机和世界秩序的变化角度进行总结,指出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各国需要摒弃自私和狭隘的观念,从“我”要向“我们”进行转变,齐心协力,共同应对人类挑战。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才能有效解决环境、资源、经济等问题,确保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提问与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就俄罗斯应对危机举措、中俄自贸协定、欧亚大陆东西、南北联动趋势等问题展开了互动讨论。

第四阶段讨论

互动讨论

      会议闭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贝文力主持。贝斯特里茨基在总结发言中再次肯定本此会议主题切合当下现实,气氛开放热烈、观点鲜明突出,特别指出了第四阶段发言中嘉宾们“好问题比回答多”,让大家开阔了视野,获得了新思路。冯绍雷教授在总结发言中结合本次会议研讨主题分享了欧洲权威机构的最新民调结论,新兴经济体国家民众往往更有信心,也更愿意彼此合作。他肯定了本次会议选题以及继续联合办好“瓦尔代”中俄分组会的期望,同时强调“瓦尔代”平台在开放迎接各方学者、政要与学者直接对话、问题意识突出以及愈发年轻化且具有创造力等方面形成的巨大优势。

闭幕式

      “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中俄分组会是中俄两国重点智库打造的以双边国际交流为核心的多层次、多面向、多功能的国际交流机制,已经成为中俄两国举办高端学术交流会议的重要平台,也是中俄共同举办的重要“二轨”外交活动。自2010年起,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已连续八次与“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成功举办“‘瓦尔代’中俄分组会”,目的是通过中俄双方关键主管部门、主要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士之间的定期对话,提升两国学界的相互认知和工作水平,加强中俄两国之间的政策沟通、相互理解和认同,为推动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贡献智力支持。




      撰稿马岳达、杨雯晶、万青松
      摄影|尚琪、邱宇鹏、吴俊蕾、秦珂祺、沈伊扬、李佳翊
      编辑|贾禄洋